打造决胜脱贫攻坚的助力之区
——安康高新区 “十新” 共育 “十区”系列报道之六
be365讯( 记者 吴昌勇 通讯员 孙传泽 王晋飞) 去年9月19日,安康高新区2017第三季度媒体座谈会和往常一样在安康高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召开。作为高新新闻发布的一个重要渠道,安康高新区宣传统战部将本次发布会的重点放在了脱贫攻坚,而发布人则是承担重点脱贫攻坚项目的企业和高新辖区的贫困户。“站位高、措施新、方法准和工作实”,随着近20家中省市媒体记者进工厂到社区下村组的深入采访,有着犀利新闻眼的媒体人将高新区的脱贫攻坚迅速进行概括提炼。
作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高新区,安康高新区深刻领会国家在深度贫困地区布局国家高新区的战略使命,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在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解决贫困户产品销售和主、副劳动力就业上形成示范引领,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吸纳弱势群体就业紧密对接,把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富民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建立了安康扶贫空间(安康贫困户产业就业服务中心),形成了聚集产业、带动就业的贫困群众服务中心,走出了一条创新链、空间链、产业链与脱贫链“四链”融合的扶贫新路径,呈现出安康高新区飞速发展与群众增收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安康高新区牢固树立全域扶贫理念,以辖区重点企业为总部,采取“总部+订单生产、产业基地、社区工厂”等方式,把更多高新区外的贫困群体涵盖在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延伸上。通过大力推广“贫困群众领养(种),公司技术指导,协议回收产品”的“总部+订单生产”模式和鼓励企业在县区布局产业基地、建设农业园区,将贫困群众变成基地或园区工人的“总部+产业基地”模式,既让贫困户生产有目标、销售有渠道、收入有保障,又保证了企业稳定的原料供应。“总部+新社区工厂”是安康高新区近年来专为脱贫攻坚“量身定制”的扶贫新模式,已经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改革十大案例”。以安康超美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高新区付家河社区和紫阳县红椿镇建立了2家新社区工厂,从事智能平衡车、智能电动自行车以及蓝牙耳机等配件组装生产,吸纳就业400余人。这一新社区工厂模式不同于其他地区社区工厂,主要在于这2家新社区工厂生产的产品,可在高新区超美特公司总部进行组装、包装和检验后直接出口外销,其订单来源更加稳定,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更具竞争力。
产业脱贫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市场信息不灵敏,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因为“卖难”或经营亏损,就会严重挫伤贫困群众积极性。安康高新区运用安康扶贫空间(安康贫困户产业就业服务中心)贫困户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这一平台,使用“大数据”指导贫困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与各县区政府建立了贫困户产品期货交易网络,拓展了贫困户产品营销新渠道,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就业增收是实现脱贫的长效路径。近年来,陆续有各县区的贫困群众来到高新区了解就业信息、反映一职难求,而安康高新区内的很多企业面临着招工难,为了把就业脱贫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对接,一方面,安康高新区利用安康扶贫空间(安康贫困户产业就业服务中心)创业就业线上服务平台,及时推送全市岗位用工信息,并通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触网”人员将用工信息传送至贫困群众;另一方面,安康高新区积极引导100家重点企业先后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四年行动计划(2017-2020)》,联合企业成立了面向全市的“大招工”团队,带领企业走进安康各县区进行“上门招工”,并将招聘活动延伸覆盖至县区镇村。仅2017年就开展大招工活动3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报名登记7000余人,上岗就业3000余人,用工储备200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1800余人。并通过企业自建公寓房、政府配建廉租房、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举措,系统保障转移就业群众生产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产业是致富之源,是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而高新区的优势恰好在于聚集产业、带动创业和吸纳就业。安康高新区始终将产业能够带动多少贫困户创业、企业能够吸纳多少贫困户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辐射带动,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解决他们的长远生存发展问题,为深度贫困地区乃至全国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高新样板”。